彭其林创业的方向也是他研究的观赏鱼,饲料、养殖、设备他都熟悉。他带着创业项目参加比赛——不少学生创业都会追着大赛跑,比赛奖金、获奖项目吸引投资人是取得投资的重要渠道。
“这15类就是我们面向的市场,这样我们多年积累下来的755家单位就相当于我们的核心用人数据库,能与我们的毕业生数据库就能更好地匹配。”上海海洋大学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孙红刚介绍,他们也会把要去不同省份的毕业生简历归类,推送到当地校友会群里,“提高学生找工作的成功率”。
5月到8月中旬,教育部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系列活动,通过持续开展系列招聘、访企拓岗、万企进校、就业指导、精准帮扶等五大专项行动,促进2022届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郑雨暄投了二三十家企业,几乎都进了面试。坐在电脑前,打开摄像头,几场无领导小组讨论下来,应聘者的会议背景几乎能拼凑成高校寝室图展。用人单位的回复比她想象得慢,几乎都需要两到三周的时间。
研究生入学考试一结束,她“紧急找了份实习”,“想更多地了解不同企业的工作情况、公司氛围”。大学里过往的实习经历帮郑雨暄明确了就业意向——企业要在上海,大型的快销企业、服装类和外资企业是她重点关注的。
针对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上海市委市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4月12日启动的2022届上海高校毕业生春季网络招聘会将持续至8月底,将有用人单位1.2万个及用人需求18.37万个。
陈梓雯在招聘类App上投过简历,参与过线上面试,拿到过录用通知。但她坦言,那些给出录用通知的企业规模不大,“他们写的是招专科生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截至5月22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举办的直播会客厅目前共举办了30余场,共有3269人次参与或观摩线上推介,收取1034份简历,570人参与面试,288人拿到offer意向。
毕业生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化解承受的压力。学校封控前,郑雨暄搬回上海的家里。和家人在一起让郑雨暄觉得心理压力小了许多。“可能现在的大部分同学来说,家里面也会提供一定的支持,或者是给我们一些安慰。”
和陈梓雯同专业的学生,有的选择教育、国际关系或者新闻传播类专业考研,有的进企业做翻译。陈梓雯希望找到和自己校园经历、性格相符的工作,最主要的是公司要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她的手机收藏夹里躺着若干份关于在这里落户的攻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对人大代表立于不败之地驻临港高校毕业生直接落户临港建议的回复,她想留在这座城市,成为“新上海人”。
这种自由职业正在成为容纳年轻人的新选择。一项网络调查显示,8.1%的“00后”愿意或正在从事新兴职业,排在前几位的包括视频up主,电商博主和菜品体验官。同时,2022届高校毕业生中,50.4%选择单位就业,较去年下降6个百分点;自由职业、慢就业比例均较去年提高约3个百分点。
从5月中旬起,陈梓雯和同学们陆续收到离校回家的通知,学校给毕业生发放了打包用的纸箱,并将各地购票、隔离的费用和政策汇总到一起发给他们。
这种促就业形式与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有关。今年3月起,教育部开展这项行动,要求每所学校校领导班子拜访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少于100家。
陈梓雯参加的这场校级直播推介最初被安排在4月9日。但就在直播前的几个小时,学校确诊一例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紧接着转运、消杀,校园防控升级,原定的直播推介推迟了一个月。
校园外,奥密克戎让这座容纳了2500万人的城市陷入静默。5月29日,上海市疫情发布会上,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吴清表示,本轮疫情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市场主体遭遇的困境前所未遇。为了尽快恢复遭受重创的经济,上海发布《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或重振行动方案》,4个板块共50条措施,其中特别提到“多渠道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大培训补贴力度,落实高校毕业生见习补贴、求职创业补贴等各项支持政策”。
和她同时开始找工作的上海海洋大学学生陈梓雯中断了刚开始两天的实习,窝在宿舍里改简历。另一名毕业生则告诉记者,“快毕业了,还没来得及实习。”
但更复杂的工作在方案背后。孙红刚和同事们对学校学科发展情况、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学生就业质量和去向分别做了梳理,并从用人单位需求的角度,把毕业生分成15类,“有针对性地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多更合适的用人选择”。
文章来源:《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hhydxxbzz.cn/zonghexinwen/2022/0601/833.html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投稿 |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编辑部|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版面费 |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