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海洋学院作为教育部与自然资源部认定的首批“科教融合共建平台”,今年首次将该课程开到了“雪龙”号上,用实践教学引导学子逐梦深蓝,打造实践育人“第二课堂”。
《海上实践》课程是上海交大海洋学院在2018年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上海高校第一、也是唯一的专业必修特色课程。
当前是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时期,海洋学院以此为目标引领,在实践育人过程中扎实推进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和行业情怀教育,将人才培养融入国家需求和时代发展。通过海上科考实践、行业实践、公益实践等多方面探索实践育人的新模式,使学生深刻领会世情、国情、社情、民情、海情,培育海洋学子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就在昨天(8月31日),他们已登上了“雪龙”号,与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的专业人员共同开启了试航任务。
随“雪龙”号在黄海海域航行,学习海洋调查、海洋安全应急演练基本知识,分组进行仪器实操体验先进海洋科考设施……今天(9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80余名师生在“雪龙”号上开启了为期一周的《海上实践》课程科教融合教学航次,这也是上海交大联手极地中心,“雪龙”号科教融合教学航次启航。
责任编辑:樊丽萍
编辑:顾军
除了充实的作业实操,本次课程还安排了内容丰富的极地科考研究报告会、特色活动,引导同学了解中国海洋科考,树立家国情怀。同时,学院还鼓励同学在船上帮厨、打扫卫生,培养尊重劳动、积极劳动的美好品德。
“雪龙”号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破冰船,足迹遍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纪录。这次实践课将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地质、技术、战略六大海洋研究方向。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周朦担任本航次首席科学家,海洋学院80余名师生及极地中心10余名专业人员参与本次海上实践。
本航次领队、极地中心船舶飞机管理处处长徐宁表示,“这段时间正好是‘雪龙'号年度修缮后的试航期,利用极地中心科考平台优势,集合双方优势科教力量,我们共同打造这门的实践类精品课程,让学生们了解海上科考的全过程。”
作者:姜澎
8月31日下午,“雪龙”号试航暨科教融合教学航次启航仪式结束后,极地中心主任刘顺林以《中国的南北极观监测:进展与展望》为主题,开启课程 “第一讲”。从中心聚焦极地特色开展针对极地冰川研究冰雪与气候的变化,针对极地微生物研究生命过程与生态环境,到针对极区大气和环境等研究南极天文和空间科学等。
海洋科学学科具有自身特殊性,既要求学生有追逐蓝色梦想的行业情怀,更需要学生具有在海上艰苦作业、获取一手资料的实践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爱护海洋的意识和责任。课程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钟贻森表示,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海上科考实践,带队教师把课堂设在蔚蓝大海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国际航次科考,学生参与航次航迹遍布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太酷了!”海洋学院学生王艳琳虽然从小就向往海洋,但她从没想过自己这么快就能成为“雪龙”号上的一员。“我特别崇拜参加海洋科考的科学家们,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和‘雪龙'号‘并肩战斗'。”
2021年4月,上海交大海洋学院被教育部与自然资源部认定为全国首批科教融合共建平台。同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和极地中心举行合作共建签约仪式。在自然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下,本航次首次利用“雪龙”号考察船,开展面向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的海上实践活动,是科教融合背景下一次全新的尝试。
海洋学院学生段泳浒对即将开始的海上实践很期待:“这次科考我们会采集一些反映海水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数据,回来后进行综合分析。我希望自己能在欣赏大海美景的同时圆满完成科考任务,给自己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登船前,学校组织了两天的线上理论教学,包括各学科方向教学和安全课堂教育,并通过笔试考察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除了理论课以外,还有包括预防和治疗晕船方法、甲板安全知识等在内的安全教育。
文章来源:《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hhydxxbzz.cn/zonghexinwen/2022/0901/852.html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投稿 |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编辑部|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版面费 |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