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灵活就业类似的还有慢就业——面对就业压力,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更为谨慎,很多人选择考研、考编,为未来的就业创造更多可能性。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报考研究生考试人数达457万,比去年增加80万。
专家指出,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在就业面临多重压力的背景下,优化就业服务、促进供需匹配等举措的重要性凸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认为,做好就业市场相关服务工作,能够缩短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匹配时间,提高匹配效率。
到小微企业和基层岗位中锻炼成长,是高校毕业生的选项之一。《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小微企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挖掘基层就业社保、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等就业机会。
规模最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大考”,是对相关部门、各地政府和各所高校综合实力的考验,也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的洗礼。专家表示,当前高校毕业生已成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主体,高校学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科学、理性的就业观,紧扣国家与时代发展脉搏,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通过不同视角推介毕业生,能够让用人单位更好地了解学院和学生,也能够让毕业生近距离了解企业文化、意向岗位和职业发展空间,找到心仪且合适的工作单位和岗位。”张铁铸说。
曾湘泉认为,我国中小微企业为数众多,高校毕业生的锻炼机会多、成长快。同时,基层作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向,岗位多、需求大,充分挖掘基层就业潜力对缓解就业市场压力有重要的作用。
5月9日至15日,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就业促进周”,全国各地高校举办超过1.5万场招聘会等,累计提供超80万个岗位;人社部于5月16日会同有关方面启动实施“职等你来 就业同行”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其中将举行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工信部等举办多场“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为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工作搭建桥梁。
新招实招为就业护航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等国内外因素叠加,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挑战。从中央到地方,从高校到用人单位,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频频加码,向就业市场释放“红利”。与此同时,青年学子亦升级观念,在灵活就业等新模式、新业态中寻找新天地。
访企拓岗挖掘就业资源
文章来源:《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hhydxxbzz.cn/zonghexinwen/2022/0519/829.html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投稿 |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编辑部|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版面费 |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